為使命被造(上)


参加过圣经研究团契(Bible Study Fellowship) 以下简称BSF的大概对 Miss Johnson 这名字都不陌生, 两年前有人推荐她的自传《Created for commitment》(为使命被造) , 读完后我发现这是一个非常令我信服的故事,最近重新来看这书,我再一次惊讶Johnson姐妹对上帝的顺服和爱可以化为如此巨大的勇气和力量。更为上帝可以透过一个弱女子成就如此巨大的事工而深感震撼!Johnson 姐妹因着对上帝使命的回应,从英国来到中国内地把福音传给中国人,在日本侵略中国期间被关在日本集中营,受尽三年之久的非人代遇,她靠着上帝赐予的能力顽强地生存了下来。五十年代初,被迫离开中国, 在回欧洲之前,短暂停留在美国加州,她应邀带领五个妇女查经,但万万没想到这小小的查经班最后发展成为今天的BSF,一个遍及四十个国家,拥有几十万的成员的国际查经机(www.bsfinternational.org/).  透过BSF的圣经学习,大量的无神论者和其他不同宗教背景的人士找到了生命问题的答案。无数的主内弟兄姐妹,包括我自己在内,生命得以更新。  在今天充满灾难的世界里,我们可能都会问,如果死亡是人最终的结果,那人生的意义在哪里?希望Johnson姐妹的故事带给我们一些答案.
Miss Wetherell Johnson,  BSF, Inland China Mission

我准备分三部分介绍这书:早年在英国,在中国宣教,在美国创办BSF。

早年在英国:

1907年Johnson姐妹出生在英国的莱斯特市,她母亲来自英格兰一个权贵家庭,受过良如的教育。年青时重生得救,母亲信仰对Johnson姐妹有着重要的影响,童年的她自以为是基督徒,但她并不确定自己和神的关系。后来她在法国巴黎接受哲学教育,深受自由思想的熏陶,以至在信仰上迷失了,在这段时间,她表面上是一个快乐的淑女,受过良好教育,有一份好工作,有着爱她的父母,但内心深处却极度空虚,一天,在极度颓丧中,她向窗外的天空呼求: "如果有一位上帝,求你指教我是否有一个哲学思想是合理的,可以代替对主耶稣的信仰",但这时圣经里的话“相信我是神的儿子” 像锤子钉钉子, 钉住她的脑海。挥之不去,突然间,她经历了上帝对她的奇妙的启示,不是言语可以表达的,她立即跪下来满怀喜乐的赞美上帝。从那以后她开始如饥似谒地研读圣经,她还花很多辛苦赚来的钱来注册上圣经课程。其中有五个函授课是著名的圣经学者讲授的, 难度很大。但通过这些学习,她更深地渴望认识神并分外的享受与主亲近. 她开始在一些场合为主作见证,并深入到生活在下层的工厂女工中间为她们讲解圣经.

随后的几年,她开始准备参加宣教的工作,为了寻求神的旨意,她参加了不同的宣教大会,在杂志上找到了世界上一些的国家,每天集中为一个国家轮流祷告,在这之前,她巳经知道戴德生博士的故事,那段时间,她在阅读盖群英(Miss Alice Mildred Cable)的自傅《Something Happened 》并深为这三位女士在中国西北的宣教工作所感动,她决定去伦敦参加她们的一个宣教会议,听到盖群英在叙述当时中国福音的荒凉,而她们带去的福音又如何改变了当地中国人的生命,她的心被紧紧的抓住了,就像是听到上帝跟她说:这就是我要你去的地方,随后她向伦敦的“中国内地会”(CIM) 提交了申请,并开始在CIM圣经学院接受培训,CIM有别于一般的神学院,它只接受有志赴中国宣教的候选人,但由于它对候选人有特别严格的要求,真正能够完成培训最后去到中国的人数远少于接受训练的人,这里主要培养学生完全的奉献给上帝,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,对环境的反应,语言能力,学术性的圣经教导,与人的良好互动,每个学生需要有能力去应付突发危机,比如战争等。另外一个不同是,经济上,当年CIM的宣教士从来不去募捐,他们不会刻意去让人知道经济上的需求,而是仰望上帝的供应。Johnson 姐妹就是靠着祈祷,连一个亲人或朋友她都没有去讲,但上帝感动他们的心去奉献,在开始航行去中国前,她已经凑足了足够的经费。

1935年,国际的局势极其动乱,第二次世界大战逼在眉睫,多位宣教士在中国被杀害,中国内地会的盖群英小姐也被逮了。所以那年CIM只允许男宣教士前往中国,Johnson姐妹临时被派去法国帮助宣教工作,在那里她得以在研读圣经和传福音等事工上受到进一步的栽培,第二年的春天,她返回英格兰为航行去中国作准备,在这期间她经历了好几个不幸,她的挚友自杀了,而她的姐姐又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,她自己的身心健康也因此受到了影响,以至于体检时,医生差点不同意她上船去中国,当她把所有这些困难带到主的面前祷告时,上帝给她的回答是: “看哪, 我在你面前给你一个敞开的门, 是无人能关的” (启示录3:8),她确信上帝巳经开了的门,没有人能关,她写道:”没有保留,没有遗憾,没有退缩”。终于,1936年秋天,她和其他十八个宣教士一起,带着对​​目的地的向往,和对英国亲人依依不舍的复杂心情踏上了驶往上海的船程。

海鹰写于 2020年7月

—文章内容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